带着四岁小孩徒步穿越沙漠,算不算“受挫教育”?
福州天童教育看到一个家长分享到网上的故事:带着4岁的女儿,连续四天穿越沙漠。4岁女孩,经历过风沙大雨,大腿出疹子,脚长水泡,晚上睡眠不好,外加蚊虫叮咬等一系列磨砺。
在父母的原始文字里,并不乏对孩子的保护和爱惜,孩子能挑战极限走完全程,也的确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。但是如果有一天,这位家长能够冷静下来,客观地看待这件事,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失败的“挫折教育”。
挫折教育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,才能对儿童产生教育意义。
1.孩子能理解吗
2.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得起
那位家长在原文中写道,在离开之前,他问女儿:“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你带来吗?”还没等到女儿反应过来时就说:“爸爸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,所以,你一定要坚持下去,如果你这么小都可以坚持下来,那么以后很多困难你自己也可以克服。”
他说:“我也搞不清她是否能听懂,就这样,懵懂地出发了。”
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,她一点也不知道这个沙漠行走意味着什么。大道理只是父母自己的期望,“我希望你…所以你……”,孩子不知道“有毅力”到底是什么意思,她只是被迫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。
假如孩子不懂得挫折是为了什么,那从挫折中收获的不会是积极的思考,只有被动的承受。
这位4岁女孩,步行了将近20公里,相当于6万步,是一个连成年人都很难达到的数字。而且女孩家长曾经说过,女孩是7个月的早产儿,从小就患有过敏性哮喘。
要一个过敏体质的孩子到沙漠里徒步,本身是不符合医学常识的。反噬很快就来了,徒步结束以后,女孩身上起了大片疹子和水泡,半夜常常惊醒大哭。
假如挫折远超孩子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,很可能还没培养不出坚韧的品质,孩子就先垮了。
但一提到「挫折教育」,家长联想到苦恼的情景,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障碍?事实上,孩子一生中不缺少挫折啊。
因此,儿童的理性调节能力远不如成人,他们经常将常见的困难放大为“挫折”。比方说,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块,心爱的玩具被抢走,在孩子眼中都是挫折,他们根本不需要父母再制造挫折,需要的只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!
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,不是把孩子的成长置于痛苦的环境中,而是依赖科学的方法。